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等教育的盲点 ZT

宋兴无(青岛)
  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弊端早已成为众矢之的,许多论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深刻的批评,但对弊端的根源却缺乏准确和深刻的剖析。绝大多数人乐于简单地归咎于中国教育的传统、计划经济的落后体制,或各方面现代化程度低等因素。本文拟对现代高等教育本身的弊端进行理性的批评,借此引起人们重视高教改革的盲点。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世界的征服,西方现代教育已经先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全球化的梦想,“西化”了几乎整个世界。西方现代教育模式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教育模式,而且成为唯一正确的模式。从教育的阶段构成(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课程建设;从专业设置到毕业典礼上的“标准礼服”,几乎整个世界都在套一个模式,教育地球村已经完全形成。
物化人类的卵生器
  而认真探究西方教育模式,不难发现,这种模式有许多严重的弊端,贬人为物,俗化教育和整齐划一,重量轻质是其中两个本质上的弊端,这在高等教育阶段尤为突出。
  在“主奴”两分的奴隶社会,不平等是最大社会问题,而在等级相对模糊的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物化”则是对人类和文明的极端亵渎。在金钱主宰的社会里,人不过是一件任钱宰割的物品,社会不过是物品交易的一个舞台。
  简言之,资本主义在把无限追逐物质利益正确化和天经地义化的同时,把精神的、物质的、理论的、实际的、自然的、人造的、艺术的、实用的,神、人,世上万事万物都低俗化为商品。在这一切被亵渎的事物中,高等教育是重灾区之一。
  教育本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崇高的事业,她是对人类生存技能的传授,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手段,是人类一步一步远离其他物种,走向文明的支点所在。
  然而,在人类越来越被物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从崇高的育人被贬低为训练合用的工具,以传承文明为本旨的教育已经成为物化人类的卵生器。在这样一种物欲横流的大氛围中,无论是那些玫瑰色的理想还是先人们锲而不舍的追求,都显出无奈的苍白,这是高等教育改革踌躇不前,难以有所突破的症结所在。
  因此,要想在高等教育改革上有质的飞跃,要想把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根本上恢复,首先要正本清源:教育不是一种产业,而是独一无二的育人事业;教育不是提供服务,而是“植树造林”;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授业解惑,而首先是传道,传爱国之道,传爱人之道,传爱自然母亲之道。只有把传道和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目的,把人作为人培养,而不是作为物品制造或作为商品生产,人的尊严得到复归,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完成育人的本质功能,才能真正成为神圣的事业,高等教育改革之路才能通向辉煌。
  西方现代高等教育的另一个根本弊端,是整齐划一,重量轻质。设计出一定模式,进行批量加工和大规模生产是现当代资本主义得以成功的秘诀之一。然而,这种秘诀并不是万能药,不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通用的,把它放之四海必然会产生恶性后果,高等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存在价值,各有个性特征,各有天赋和特长。正如不应该要求十个手指同样长一样,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由一个模子铸造成材,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但现代高等教育正是套用资本主义的大生产模式,按统一标准和要求,批量生产所谓的“人才”。
批量生产的“标准构件”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西方高等教育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的模式,一个世界通行模式:高校的建构基本相同,专业的划分大致一样,课程的设置如出一辙,衡量“产品”的标准大同小异,连考试题目都在全球化。这样,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则无异于不同工厂、相同设备生产出的“标准构件”,可以放在资本主义大机器上使用或备用。
  令人遗憾的、也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这种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根本就不是大千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不过是为平面化的资本主义大市场无限扩张服务的工具。人被异化、物化成了产品,教育被贬低为产业。
  可以为这种批量生产活工具的高等教育所辩解的是,高等教育普及后不得不采取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培养和教育方式,因为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精英阶层,而是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
  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无疑是教育事业的巨大进步,但由于这种普及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量,而没有进展到质的层次,毕业生是作为标准构件生产的,而不是作为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才培养的,其代价是教育本身的异化,是人类被这种异化教育的极度贬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