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蒙特利安到康定斯基,带你解读加国的艺术启蒙教育-我的孩子成长记(一)

在先前的两篇《孩子上学记中》中,我们聊到过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和上学体验,今天再来看看孩子在加拿大小学中的艺术启蒙教育和心得体会。今天的主角还是6岁半的Nick,精力无限好,就读英语公校。
从Daycare阶段起,Nick小朋友就会从学校陆陆续续带回来每天在学校完成的“艺术作品”(Art Works),其中有涂涂画画,也有主题手工,很多都不乏生动有趣的。进入小学一年级以后(Grade 1),学校依旧有扨个传统,带回家很多在School的美工。直到最近,Nick带回来一张黑线条格子,红黄蓝色块的苹果。说他们今天在艺术课学习了蒙特利安(Mondrain),感觉有点难,不是太喜欢。然后又过了几天,他告诉我们,现在他最喜欢的艺术家(artist)是康定斯基(Kandinsky),以后长大了要像他一样做个艺术家。然后我突然就被雷到了,What?以后长大了要像他一样做个艺术家。我突然就被雷到了,What( ⊙ o ⊙ )?我没有听错吧,一年级小学生的人生偶像竟然是康定斯基Σ(°△°
)︴你不要惊讶于我的表现,先给大家上两幅作品感受一下,他的画风通常是这样的:

一个小P孩,说自己喜欢呆萌的兔斯基,我们是很容易理解滴,要是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我们也是能够接受滴,康定斯基?怎么会啊?!我可是上了大学才第一次听到这两位大师名字的(⊙﹏⊙)b

接下来Nick认真说出了大师姓甚名谁、哪里人,还大体知道了其从成长走向人生巅峰的发迹史。原来老师在学校的艺术小组(Art Club)介绍了这位大师,重点介绍了康定斯基在艺术风格上挫折的经历与坚持,并详细引入了他的代表作《色彩的习作-方与同心圆》,作为本周艺术课的主题。话不多说,还是先来感受一下画风吧~( ̄▽ ̄~)(~ ̄▽ ̄)~

这种作品创作不是特别复杂:风格采用了最基本的图形(圆和方),通过基本的构图规则(相同的方格延伸、相同的圆圈同心)配上千变万化的色彩,创造出生动而丰富的视觉效果。你可以采用不同材质的颜料(蜡笔,水彩,马克笔等),小朋友们更是玩得不亦乐乎。
从蒙特利安到康定斯基,一位是“荷兰风格派”的开山鼻祖,另一位是“俄国构成主义”的中流砥柱,两位都是抽象艺术的创始人,更是对德国包豪斯乃至现代设计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大师(比如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造型吸睛的戴森吸尘器、德国汽车、法国包包,还有日本的电饭煲等等)。他们的作品成就和艺术价值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都比较晦涩难懂,可小朋友们却对他们爱到不行。那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迷倒小朋友的呢?


我在Nick老师那里得到了答案:学校的艺术课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确定好主题风格以后,老师首先会介绍一下代表人物的故事,然后说明一下创作的规则和步骤,最后再由小朋友自己创作作品。以蒙特利安为例,基本规则包括所有线条都是直线,最好借助直尺完成,画面以水平线条和垂直线条交错组合,线条是黑色,色块填充是红黄蓝三原色,除此之外都由小朋友们自由发挥。结果就是同样的主题和要求,每个孩子都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这种课程的好处就在于,规则明确但发挥空间大,小朋友很容易上手,无论有没有绘画基础的小朋友,都能呈现出视觉上有意思的作品,并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通常艺术大师分两种:一种是达到无人企及的巅峰,一种是将毕生成就传化给普罗大众。向大师学习,追求并学习最好的精华正是这种教育方法的精髓所在。同样的,我发现这里的音乐教育也是让小朋友提早接触大师作品。比如琴龄不长的小朋友也能弹奏简版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对他们艺术修养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这个跟中国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是一样的思路。尽管每个小朋友不可能都成为艺术大师,但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之后都能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

后来我也在想,这里的艺术教育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先从培养孩子的线条、用色等基本功开始?我的理解是:我们以往都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特别是重视综合素质、重视理性和感性素质的整体发展。那什么是素质?是技能的习得?是知识的积累?是视野的开阔?这些都对。但素质也体现在对艺术的欣赏力和领悟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感性素质,强调除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之外艺术审美的重要性。孩子天生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感性素质是可以通过儿童时期的艺术教育来培养的。从小引导孩子欣赏并接触各种视觉美,形态美,节奏美,能够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对各种线条,体块,色彩、材质肌理的理解,并且自然形成对各种形态的组合的见解和判断。举个例子,大多数成年人可以随意从谈论市面上任意三款手机哪个好看哪个不好看,却很难谈谈自己对随手画出来三根线条的喜恶程度,更不用说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

我们常常调侃土豪:“买就买最贵,价格无所谓”。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审美和感性素养是不能通过短时间大量训练就能具备的,而且也没有标准答案。这种素养是需要在良好环境中不断的引导和熏陶出来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国外的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竞争力不强,因为大人把相当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教育孩子的情商、艺术和自我表达等方面,短时间内这些特质不会很突出,但是却让孩子有一个自我积累、慢慢探索的成长过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配图中更为详细的马斯洛需求梯级图。

我引用一句话作为结尾:艺术在教育中的角色是让孩子更多的发挥个性,做真正的自己,从而更好获得成功和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