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海归」中国的「海归」
http://www.phoenixtv.com/home/news/review/200408/06/306551.html
文/殷惠敏
最近我读到一篇报导,讲的是印度的「海归派」(海外归国人士),其中有高科技人员,有金融专家,也有在加州硅谷扬名立万的企业家。这些当年「外流」的人材,现在见到改革开放后的印度,商机处处,而纷纷「回流」。印度「海归」和中国「海归」的回游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在Bangalore建立了印度的硅谷,在硅谷中建立了自己的新社区。连住房的样式也仿造加州硅谷,白墙红瓦的大洋房。社区筑起高墙,门禁森严,墙里墙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当地人眼,住在面的是令人又嫉又羡的高等印人,是不折不扣的假洋鬼子。
高等印人养尊处优
假洋鬼子企业家包揽了美国公司接听电话的合同,放射学家开设公司,承包了几十家美国医院急诊室解读扫描图的差事,让美国人担心工作外流的问题。金融专家带回印度新的投资理财观念。这些人尽可以躲在高级社区,养尊处优,自成一格。他们可以移植加州的洋房庭园,却不能移植加州的大环境。他们却逃避不了周遭污浊的空气,混乱的交通,千疮百孔的道路。这些现实逼使他们去思考政府的效率和官僚主义,以及印度为什么落后的问题。
政府不愿公民介入
一位曾在英代尔公司参与设计奔腾晶片的科学家不能了解,为什么每年输出价值二十亿美元软体的印度,能为世界解决问题,却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于是他设计了一个软体平台,用新的数位勘测法来帮助当地政府准确评估和征收物业税,并且采用电子缴税,减少了贪腐问题。实施的结果,政府税收增加,也因此改善了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现在这套系统已开始推广到印度其他地区。
另一位曾在万国宝通银行担任高职的「海归」,则把他自己的商业管理经验应用在公共财政上。他花了两年的时间帮助当地政府整顿财政管理体制。为了让公民要求政府为施政负责,他和妻子走出社区、在社会上发起公民组织,结合了中产阶级和贫苦民众,每月定期开会,监督政府的行事效率。公民问政组织打破了政府是全知全能「父母官」的传统观念。这位志愿花了自己大量时间的义工,不无感慨地说,「在美国是公民不愿让政府介入他们的生活,在印度却是政府不愿让公民介入。」
比较起来,中国的「海归」也能解决中国大陆的许多问题。中国也有扶贫专案和傲人的希望工程。但建立公民问政组织,在台湾已是稀松平常,在印度是受宪法保护的公民权利,在中国大陆就不可能,因为共产体制并不允许自发性的公民社会组织存在。大陆的海归派,要不就与体制「合模」,要不就得再「出走」。在这方面,大陆的海归派大抵是沉默的。只有本土的勇士还在孤单地奋斗不懈。
竞争非仅经济成长
中国知识份子对印度一直有一种鄙夷心理。同样是古老的文明,在经济发展上同样走过长期的歧路,而在八十年代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经济改革。但是对这个号称「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中国人却嗤之以鼻,打心里瞧不起。中国人总以为只要专注于发展经济,其他一切问题自然都能解决。但问题是,当前的竞争并不只是经济成长,而是体制的总体竞争。未来的胜负如何,现在要下结论恐怕是为时尚早的。
作者为旅美政治文化评论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