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美国生物医药领域开辟一片天空

华声网
--------------------------------------------------------------------------------
2002年4月16日
   
    华声报讯:美国首都华盛顿及其毗邻的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生物医药研究的重镇,也是生物工程医药公司高度集中的地区。以NIH为中心,数以千计的华人专业人士在大华府地区从事生物医药行业,工作卓有成效,成为该行业的中坚。
   
    据中新社报道,林熙是一位资深的遗传育种专家,他在NIH从事培养仿人病动物模型以及多色多样实验品种类型研究已18年。年届古稀的他对自己的科研工作可谓甘之如饴,而不知老之将至。
   
    近日,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假马里兰大学会议中心召开第七届年会,400多与会会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近300人,有人称此次年会乃“风云际会,群贤毕至”。
   
    协会现任会长倪健199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加盟美国Human Genome Sciences公司,7年多时间,共发表论文近70篇,作为发明人申请专利500余件,其中有50件已被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批准公布。倪健谈及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和今年的年会,不无自豪地说,华人在这一领域是很有实力的。
   
    倪健称,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大部分会员分布在生物工程和医药公司、大学、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的法律和金融投资机构。此外,很多会员以自主技术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或是独立经营,或是合伙人之一。
   
    协会首任会长余国良从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在哈佛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进入Human Genome Sciences公司,4年后被另一家公司聘请出任主管研发的副总裁;今年初,则创建自己的公司,以新颖的技术平台在后基因组时代占据一席之地。
   
    更有甚者,有的专业人士已将“兴趣”越过生物技术公司,转移到专业投资方面。另一位前任会长何为吴创办的风险投资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在业界积累的丰富经验,专门投资新兴的基因组技术公司,现在旗下有多家公司。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生物医药的投资前景并不逊色于网际网路领域,在生物医药界产生新一代华人“富人”是可以预知的。
   
    而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华人生物医药专家亦不乏其人,他们有的在NIH工作,有的在一些大学、医学院担任教学和研究,发表研究报告、出版专著,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如乔治城大学从事肿瘤血管生长调控基理研究的李鲁远副教授、NIH的动物发育研究专家石运伯、遗传育种专家林熙等。
   
    曾在乔治城大学从事心脏疾病药理的基础理论研究的陈以旺博士,在华人生物医药科研人员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美国一种抗过敏药的三个发明人之一,该药于1996年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进入市场,此后连续4年进入美国前两百位市售药品排行榜,其中2000年的销售超过10亿美元。陈以旺于去年初回福建工作,担任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创办了医药生物工程中心。
   
    在美国生物医药界,毕竟更多的人是在从事着默默的工作。但是,在华人所从事的三百六十行工作中,它占有重要的位置,也令美国主流刮目相看,著名的《自然》杂志等美国报刊,曾专文介绍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的活动,报道华人学者专家在该领域的成绩。
   
    这一切得来其实不容易。记者曾在哈佛大学采访该校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助理教授黄旭东,他颇有感慨地说,美国生物医药界,压力大,竞争激烈,工作深具挑战性。现在,这位曾师从诺贝尔奖得主Molina教授,从事老年痴呆症研究的年轻学者,不仅愉快地工作、生活着,暇时还学开飞机,翱翔于蓝天。
   
    和其他生物医药界的华人一样,黄旭东已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