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我觉得整个申请过程,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对自己进行了很多的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做过什么值得一写的事?
哪些事情大大影响到了我?
我最想告诉招生官的是我的哪个特点?
我与他人是如何相处的?
我申请大学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我出于什么原因喜欢某些学科? 很多时候自己很难清除地对自己做一个认识判断,有些小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很少有认真思考过。而一个好的supplement题目,就是一个帮助我梳理的过程。一些看上去很没意思的问题,仔细探究下去,可以找到许多新的思路。
举个例子,commonapp的主文书,因为拖延症什么的一直迟迟没有动笔,最后第一个EA校deadline将至只好被逼着和顾问一起brainstorming。想了半天,我最后写了我妈妈数年前得癌症,我在那段时间的成长与变化。我自认为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但是落笔之后除了描述那个时候变得独立了会自己一个人面对各种challenge和挫折以外整篇文章感觉很单薄。
提交了第一个学校的commonapp之后我各种看这篇文章不顺眼。之后想了很久,觉得在我看来,真正反映我个人的其实是我的思想,而我可以以我对文学的看法作为切入点,这样写成的文章更能贴切地描述我的形象。这之后我就重写了一篇关于我在几年的阅读体验下对“理解文意”与“标准答案”的态度转变。
在帮助招生官了解你的同时,写文书其实也是在帮助你自己了解你。这也是我很欣赏美国大学教育的一个地方。美国的那么多学校有不同的风格和氛围,并不是排名高的就一定是最好的,所以在申请学校的过程就是在认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适合什么学校,当然,也是在帮助AO挑选最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
2、其次,从写作的角度上讲,我发现自己很难在规定的字数范围里把想表达的写清楚。可能是希望面面俱到地让招生官看清我,但是文书的字数限制不允许。每次写文书,我都是远远超过字数,再一点一点把相对不重要的信息删去。
作为一个热爱写作并且很想把写作当作自己未来事业的人,文书写作给了我一定的打击。我看到自己语言的不自然,啰嗦累赘,以及这一切直指的问题核心——我看问题还做不到一针见血。既然要剖析自己展示自己,那么最精炼的方法必然是找到最关键最根本的一点,把这一点展现出来;而很多时候我絮絮叨叨说了一通,连自己都觉得没有get the point,体现我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多薄弱。
然后,我非常不满意自己的拖延症。每次文书都是等到deadline前的一两天才开始动笔,所以能修改的机会也很少。这也算是暴露了我目前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吧。
3、最后,在我准备申请之前,我曾以为中介是一座很好的靠山。我以为他们会帮我brainstorming想idea,会从文章的结构内容上一点一点帮我修改,但是我错了。我对自己申请的掌控欲非常强大,所以即使中介帮我brainstorming我也并不完全愿意接受他们的意见。他们只是收了我的钱帮助我改文章,但是并不足够了解我。
上文中提到我的PS写了两篇,我把我的两篇文章拿给了很多朋友看,他们都更欣赏我第二篇文章,中介却告诉我第二篇因为更思想性没有第一篇那么personal,希望我仍旧使用第一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因为我仍然相信第二篇更能体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这里不是想说中介一定是错的,而我要一意孤行,而是,这是我自己的申请,最后做决定的永远是自己。)
我在申请UChicago写了一篇非常离经叛道的why essay,这一点也被中介吐槽过,同样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部分采纳他们的意见,但是保留我之前离经叛道的写作方式还有格式,因为我那么爱UChicago这一腔真爱必须要通过我离经叛道的方式才能体现出来嘛。
最后,如果有什么对学弟学妹的建议的话,我希望你们也不要完全像我一样,而是应该抗拒拖延症,早早写好文书,这样就有足够多的时间与中介多交流。哪怕他们不同意你的观点,也问问为什么,觉得有帮助的建议就采纳,当然,决定权还是在你自己手里。 2013-11-21 TTL考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