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励志】留学专著精彩节选,看看常春藤录取的学生都长啥样!

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等美国名牌大学几乎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归宿。学术界、商界大师级的人物几乎都有海外名校留学的背景。从当代的林毅夫、陈章良、李彦宏、张朝阳,到老一辈的钱学森、李政道、丁肇中,再到孔祥熙、宋庆龄、詹天佑、茅以升等,中国人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虽然2001年的911事件曾一度严重影响了美国签证的获取,但从2005年开始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人数开始猛增。
“中国的大学里面,老师配不上学生的情况很常见。”一位北大的副教授如是说,这也是很多优秀的学生倾向于赴美求学的重要原因。
美国高校在录取、选拔机制上完全不同于低成本的“高考”或者“考研”模式,他们会评估候选人多方面的素质:一贯的综合在校成绩(GPA)、标准化考试成绩(TOEFL、SAT、GRE、GMAT等)、课外活动和领导经验、特长与天赋、他人的评价、面试、个人陈述等。
这种录取机制具有复杂性和录取结果的高度不确定性,催生了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类似于“枪手”的行业:留学咨询——帮助那些想要申请美国名校的学生做申请策划和展示,并提供可靠的经验的机构。
在留学咨询行业工作可以大面积接触到清华、北大、复旦、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名牌学校的学生,也可以深入了解青岛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石家庄四中等非名牌学校的尖子。这些第一手信息让我总结出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为什么一些少年天才越长大就走得越慢?而很多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在少年时期却表现平凡?除了智商,一定还存在着其它因素决定着青少年能否成长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职业的敏感性让我不禁想要查一下奥赛奖牌得主这个群体都到哪里去了?他们的去向和成就是否配得上当初远远高出同龄人的起点?我在论坛上搜到了一份历届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奖牌得主的去向名单:
……
蒋 良 1999物理金牌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段雪峰 1999物理银牌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博士生
张志鹏 1999物理银牌 美国斯坦福大学 金融博士生
贾 旬 1999物理银牌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物理博士生
邵 铮 1999信息学金牌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科学硕士,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
齐 鑫 1999信息学银牌 美国康内尔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瞿振华 1999数学金牌 美国德州大学 数学系博士生
刘若川 1999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数学博士生
朱琪慧 1999数学银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计算机科学博士生
恽之玮 2000数学金牌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数学博士生
袁新意 2000数学金牌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数学博士生
吴忠涛 2000数学金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数学博士生
……
这些奥赛奖牌得主基本上清一色地去了美国名校深造。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只是每一届学生中的优秀群体的极小一部分,但他们已经很典型地代表了中国青少年人才的发展方向:去美国留学。
近年来,我在华恒留学为几千名学生提供过留学咨询,其中数百名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在做咨询和包装的过程中,我需要对每个人的个性、思想、志趣、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做到深入地了解。他们有的出身贫寒,凭借优秀的成绩和专业技能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但也因为贫寒,有时候为了奖学金不得不放弃自己真正的兴趣;有的是官二代,从来不用为生计发愁,他们有条件为了真正的学术兴趣或者公共事业而求学奋斗;还有富二代,对财富的理解比穷孩子要深许多,见过大场面,骂过大人物,他们拿出大把钞票去读美国名校的本科或者硕士项目,将其作为一项投资,拥有比穷人更多的学习深造和社交的机会。
这些将要出国的学生可以明显的分为两类:平凡的和优秀的。平凡的学生只知道出国好,或者只是家长想要他们留洋;优秀的学生会批判地看待出国,他们知道出国要干什么、怎么干。但不管是哪一类,在美国学习两年后,其谈吐、思维、气场,还有看问题的深度都会有大的转变。我不能下定义说他们的能力提高了或者变好了,至少这些学生能驾驭自己而不是被人驾驭——他们有主见,我在传达一些信息的时候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他们可以试图来影响我。我把这一高于“优秀”的状态称为“卓越”。
平凡者问:“我怎样才进得去哈佛?”
优秀者问:“哈佛的这个项目办了多长时间?有哪几个教授在主持?”
平凡者问:“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商学院的MBA项目哪个更好?毕业生起薪哪个更高?”
优秀者问:“麻省理工学院的MBA是以招收理工科背景的人为主吗?是不是不适合我这样文科背景的人去读?哈佛商学院的MBA去年一届招了903人,这会不会影响到每个人可接收到的关注度?”
平凡者会问:“哈佛大学和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哪个更有名气一些?谁的数学专业更好?”
优秀者会问:“哈佛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数学专业各开了多少分支?我看到哈佛大学只有2个教授在做PDE(偏微分方程)的研究,而多伦多大学有11个,哈佛在PDE方面真的不如多伦多大学吗?”
卓越者会淡然地说:“学校排名啊什么的其实都是‘浮云’……”
优秀的学生是相似的,尽管优于常人之处各有不同。比如,萧小于是中央美院的一个女生,热爱绘画和摄影,人生目标是当导演或者制片人,拍出有自己风格的电影,她申请UCLA和USC(南加州大学)的导演专业,是想接近好莱坞、结识演艺圈里的人脉,并且能得到很多投资拍摄的机会;袁飞宇想先读金融工程硕士然后从quant developer做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了理论基础后可以做自己的金融模型。这两个人虽然所在的领域完全不同,但他们都明确的发展目标,对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十分清楚。
跟几百个萧小于和袁飞宇这样优秀的人谈过以后,再跟平凡而迷茫的学生聊聊天,就能清晰地发现一个平凡迷茫的人身上缺少了哪些东西:他不清楚身边发生着什么,不了解所在行业的水有多深,不知道一直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或者不晓得面前的路通向哪里。
要去留学的大多数,是平凡的人。但是历来被美国名校录取的,是优秀的人,尽管不一定是最好的候选人。为了符合美国名校“优秀”的录取标准,人们绞尽脑汁地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比如很多学生都会在PS(个人陈述)里面俗套地写自己从小成绩优异、天赋异禀或在代笔的推荐信里写“某某同学是我见过最好的学生”,而不关注招生官员是否在乎这些表象,不反思自己是否真的优秀。
事实上,真正优秀的人从来不会担心“优秀”的证明方式,比如去年一个被普林斯顿大学本科项目录取的中国高中生,他还是从别人的嘴里得知自己被录取的消息的,因为他忙着学习、做实验、参加比赛,从来没有闲心去关注网站上面的录取状态。高手们专注于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他们的大多数都可以通俗地描述为:成绩好、会玩、会领导。
“为留学而留学”是一种盲从,“为优秀而留学”才能受益终身。

附全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超越年龄的眼界
第一节 普林斯顿大学的回信
第二节 眼睛看到教科书之外
第三节 给自己办一个成人礼
第四节 密歇根大学揭秘精算
第五节 在美国我能看到未来
第二章 深入执着的探索
第一节 达特茅斯为何拒绝天才
第二节 金融领域的第一手消息
第三节 奥地利学派的学术黑洞
第四节 南加州大学的项目研究
第三章 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一节 哈佛广场的谎言雕像
第二节 希伯来语转人力资源
第三节 勇于挑战专家和权威
第四章 分步实现的战术
第一节 有多少人志大才疏?
第二节 从一朵小花到一枚坚果
第三节 依据i+1理论设定目标
第四节 从川大本科到哈佛博士
第五章 影响世界的魅力
第一节 影响力是强者的影子
第二节 达特茅斯的面试报告
第三节 给世界留下一点印记
第六章 与牛共舞的经历
第一节 一封来自院士的牛推
第二节 部门经理PK总裁助理
第三节 “骷髅会”与“百人会”
第七章 系统思考的智商
第一节 那些数理才子的思路
第二节 索罗斯的金融组合拳
第三节 红楼梦的系统伏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