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看上去很美(转载)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的MBA教育市场异常热闹。从刚刚结束的2002年MBA全国联考的报名情况看,招生行情火爆,计划招生1.5万人,目前报名人数已超过6万人,预计有望创造报名人数历史新高。
    据专家估计,到2006年,我国MBA的年需求量至少将达到3.75万人。而实际上,现在全国每年仅有1万名毕业生,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对MBA的需求量将是稳步增长的。
    为什么MBA越来越火爆?除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充电的必要性以外,MBA毕业生较高的年薪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杭州等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MBA毕业生的平均年薪达到82760元,而MBA中的高薪人士年薪竟达到29.4万元,令其他人群望尘莫及。
    究竟MBA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记者采访了三名正在职攻读MBA的人士,看看他们因为MBA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受访人一:徐敏
  年龄:31岁
    职业:执业律师、浙江满江红律师事务所主任
    在采访徐敏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律师去读MBA干嘛?难道是凑个热闹,赶个时髦?还是为跳槽做准备?
    没想到和徐敏一见面,他就解开了我这个疑团。他带了一本厚厚的浙江满江红律师事务所的设立构想,包括五年发展战略等内容。他说:“这就是我读MBA的初衷和成果之一。”
    和徐敏谈话,你能无时不刻地感受到他对律师行业的热爱,也因为热爱,他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忧虑。近十年的律师生涯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一名律师既要接案件、研究专业知识,又要考虑法律文书的制作质量、与当事人接洽,还要与法官、检察官打交道、出庭等等,完全是一个人承担整个操作流程,这样实在是太累,而且难以保证每个环节的服务质量。对现存的律师事务所模式,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的设立构想中写道:“目前的律师事务所大都规模小,即使规模大也仅是律师人数的简单叠加,而不是事务所的整体运作。这与现存的事务所管理体制与内部分工机制有关。现在要进行现存管理体制的大革命,由简单个体运作转向整体运作,团队作战将成为事务所的必然发展方向。”
    按照徐敏的设想,现代的、先进的律师事务所的模式应该是整体的、分工细化、流水作业的,而不是个体的、单兵作战的、作坊式的。他认为,要建立这样的现代化管理的律师事务所,一定要学习现代的管理。在前年,他走进了MBA课堂。
    对于MBA给他带来的变化,徐敏的态度非常肯定。他觉得自己所设想的现代的律师事务所模式没有任何参照物,要靠自己去摸索、去实践。而从MBA所学到的先进的企业模式和操作方法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尤其是一些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他要将MBA的管理模式运用到国内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中。
    现在,徐敏除了能用MBA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制作严谨、科学的管理战略外,还能利用这些知识和客户交流。他说自己的客户中有很多是企业的管理层,以前只能就事论事,现在则可以和他们探讨一些经济和管理领域的问题,也有利于自己业务的拓展。
    当然了,徐敏也毫不忌讳自己去读MBA有另外一层考虑:万一哪天不做律师了,可以有另外的选择。
   
  受访人二:王建民
    年龄:36
    职业:杭州某外资企业副总
    现在你看我是在企业工作,我以前学的可是政治历史专业,是个从政人才。
    我1989年就下海了,到外资企业做销售代表。从最低层做起,一步步走到今天。换了好几个单位,位置一直是往上升的,应该还挺顺利,也很有成就感。
    当初想到去读MBA有两个原因:虽然自己做管理还算成功,但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是自己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需要有个提高;另一个原因就是从自身的长远发展来考虑,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是需要这张文凭的。
    如今我已经快拿到MBA学位了,我感到这个书还真没白读。以前我的管理经验是情感式的,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用情感管理增强团队意识,鼓舞团队士气。现在我不这样看了,情感管理只是一种初级的管理模式,更有效的是绩效管理,要发挥员工的潜能。
    另一个更大的收获是,MBA告诉我多样的思考方法。以前在工作中有时像钻进死胡同似的,不知道怎么办。这些冥思苦想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会在听课的时候豁然开朗。MBA无所谓对错,它更注重可操作性,重在拓宽人的思路。有时候你会发现,条条道路通罗马,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
    MBA的确给人增色不少,这种增色是理念上的,观念上的。像以前我觉得自己拿1万5一个月就足够了,现在我则觉得我应该拿3万块一个月,不是因为我手持MBA学位,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可以更有效管理企业,我的付出应该拿到这些钱。
    但我认为,不是每个人读了MBA都会有所得。像我这次去应聘新单位,不否认MBA给我增色不少,但如果我没有在合资企业十几年的管理经验,相信他们也不会一定要我留下。而且我进了公司后提出的若干管理改革措施,经过实践证明是切实有效的,这才让公司感到你有水平,有才干,才会器重你。那些眼睛盯着高薪去读MBA的人,如果没有实际操作能力,以为拿了MBA就拿到了大把钞票的人是不会被社会认可的。
    受访人三:杨良
    年龄:28岁
    职业:杭州某外资企业地区主管
    杨良给人的感觉是少年老成。虽然年纪也不算小,但因为长了一张娃娃脸,看上去很“嫩相”。却又因为常年梳一个“大背头”,显得很老成。
    排除外表给人的感觉,要讲杨良老成也不为过,但这种老成是理性的、成熟的。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杨良就给自己订了目标:“26岁前读完MBA,不能让机会等你。”但MBA有条硬性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让刚毕业的杨良有点失落。
    经过几年的工作,经验和经济都有一定的积累后,杨良终于如愿走进了MBA课堂。在这之前,杨良给自己的目标是:“30岁以前做完这件事。”现在看来,杨良的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
    杨良之所以会孜孜以求地想去读MBA,与他的性格爱好非常有关系。他从小就是个历史故事迷,尤其是对战争历史故事很感兴趣。长大以后,他把这种爱好上升为理论:战争贯穿人类整个过程,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一个企业,其核心、经验、精髓都是相通的。古人用生命代价换来的经验他们不能再用,却可以为我们所用。将这些经验教训用到做人、管理企业方面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他又觉得,中国传统理念教育出来的管理人才通常有两个弊病:一个是被架空,什么都不知道;另一个却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两种管理方式都是非常落后的。但是“海归派”又常常会出现和国内难以融合的情况。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具有东方文化气息和西方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的管理人才是非常需要的。这就是杨良走进MBA的原因,他觉得自己先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才能考虑“达则兼济天下”。
    杨良认为自己在MBA最大的收益是学会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就像他的性格:关键的时候沉稳,某些时候却很激进,绝对不会弄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0-2021 tigtag.com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