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网 - 澳洲中文网_澳洲交友_澳洲租房_澳洲房产_澳洲旅游_澳洲汽车_二手市场_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标题: 认识日本人奇特的伦理观 [打印本页]

作者: sunjin95    时间: 2003-8-6 19:41
标题: 认识日本人奇特的伦理观
在日本,一边是国内支持参拜的选民,一边是国内外各种反对的声音,权衡利弊得失,日本首相小泉3次走进靖国神社。在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除了复杂的政治因素,我们还可以看到日本人与众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念。
  与中国以及大部分欧美国家不同,日本由于岛国多山的地理条件以及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在近代以前的漫长时间里,人口流动极少,一个村子的内部构成可以几百年不变。可以想象,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群体性的人际关系纽带是何等强大。一个人的行为从原因到结果都与周围人有极密切的关联,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个人良心的自律。某人一旦严重违反所属群体的人际规范,就会受到周围人群的精神驱逐,这等于是剥夺了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继续生活的基本条件。因此,对很多日本人来说,决定做或不做某事时,首先会想此事会带给周围人什么感受,周围人欢喜,我自然受益;周围人不快,我当然受损,道德上的正当与否完全是建立在这种对人际关系的考虑基础上的。
  可以想见,这种由群体内部的人际环境约束起来的道德规范,在群体内部可以产生十分强大的凝聚力,而一旦超出了该群体的范围,比如当行为者的行为对象是一个陌生的外国人的时候,就会失去约束力,剩下的就是彼此的力量对比了。所以许多日本人眼中的外国人通常只有两种∶强者和弱者。正是这种强者对弱者的漫无约束的欺凌,造就了当年侵华日军数不尽的非人暴行。
  也正是这种过于紧密的人际关系,使“人情”成为日本文化中有着极为重要地位的东西。在相当多日本人心中,与“人情”相比,是非标准是次要的,为了维护“人情”而说假话是正当的。说一个人情谊深厚,是非常好的褒奖,说一个人固执于理,决不是好话,等于说一个人不顾周围人的感受,这种人糟糕透顶。甚至日语的语法也适应这种模式,日语的谓语动词是在句子的最后,以便于说话人察颜观色,一看反应不对,马上在动词后面加上否定词语气词,对原先的意思加以调整或干脆否定。
  一个日本青年曾对我说,如果他犯了罪,会有邻居的小孩向他们家扔石头,他的妹妹就很难嫁出去。这就是日本。一个人一旦被他所属的群体抛弃,成为另类,那种明目张胆的唾弃和漠视,绝对可以使一个习惯了群体生活的日本人绝望。所以,小泉可以不听国外的反对之声,但绝对不可以不听国内的支持之声。对于日本人来说,参拜靖国神社,祭奠为国死难的英灵,是基于群体内部的“人情”而做出的行为,至于那些“英灵”从前是否杀过外国人,则属于冷冰冰干巴巴的国际间的是非道理,这怎么能和自己群体内部的“人情”相比呢?日本人往往忘了给自己群体以外的人,特别是自己群体以外的弱者,留出一个空间。
  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经历了二战后的改宪,经济上实现了腾飞,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其传统伦理的深层结构并未受到根本性的触动。那些缺乏普遍价值观的伦理观念,在全球化壮歌行进的今天,仍清晰地存活在许多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里。要认识日本决不能忽略这一点。




欢迎光临 滴答网 - 澳洲中文网_澳洲交友_澳洲租房_澳洲房产_澳洲旅游_澳洲汽车_二手市场_澳大利亚华人论坛 (http://sydney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